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04浏览次数:625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重要文件精神,为促进全校教职员工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团结奋斗,专注提高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努力创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党中央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十三五”时期,学校必须以新的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新形势需要。

从区域形势看,国家加快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定位,省委省政府以“五个湖北”建设为总目标,深入推进“两圈两带一群”协调发展,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战略。武汉市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产业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给学校事业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和成长空间。

从产业发展看,“十三五”时期,湖北省和武汉市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围绕“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着力建设以信息技术为重点、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将直接为学校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信息、机电工程、高分子材料、旅游酒店、生物制药、现代商务等专业群的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2.教育领域发展形势

 “十二五”以来,国家和湖北省先后就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才发展制定规划纲要,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提高教育质量做出重大部署,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全面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系列重要文件,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批示,提出了“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实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建设现代职教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深化依法治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扩大高校自主权”,“做好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教育交流”、“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等一系列新的要求,职业院校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技术技能积累等重大使命。

3.发展机遇与挑战

新使命呼唤新作为。“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黄金机遇期,也是创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的冲刺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为学校开展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围绕“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武汉市相继推出系列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带来持续的旺盛需求;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落地,为学校加强内部治理、创新办学体制机制、完善办学层级体系、推进办学国际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提供了难得机遇。

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学校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内涵发展;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常态,要求学校必须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学龄人口下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经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先发优势日益显著倒逼地处中部的我校必须二次创业、加速赶超。要之,“十三五”时期学校面临许多新的大挑战,加快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二)“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办学实力显著增强,办学水平大幅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品牌效应充分显现,办学影响不断扩大,校企深度融合、综合性、开放式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巩固,自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显著增强了,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已跻身全国同类院校第一方阵。

1.办学实力显著提升

5年来,在校生从18000人发展到23000人,占地面积从1210亩增加到1580亩,教职工从1200人增至1447人,固定资产总值从8.2亿元增加到9.83亿元,教学设备总值从1.49亿元增加到1.86亿元,建筑面积从51.59万平方米增加到67.45万平方米,纸质图书从110万册增加到139万册,办学收入从1.8亿元增加到3.7亿元,同期学校债务从4.3亿元下降到1.3亿元。

2.办学水平大幅提高

学校成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优秀”等次通过了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学校教授副教授达到407人,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增加3人,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增加3个,先后聘请楚天技能名师27人,常年聘用外籍教师15人。专业达到63个,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个层次的重点、特色专业群,建成省级以上精品课程41门。新增国家级实训基地1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湖北省职教品牌2个,职业教育集团(联盟)1个。校外实训基地达到1000家,其中深度合作企业395家。各类教材建设达到286本。新增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学生各类比赛或活动省级以上获奖或表彰300余项3000余人次。招生持续火爆,多年录取分数线超过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创业团队达到27个,创业项目达到95个,20余名学生创业成功。

3.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学校年均公开发表论文700余篇,年均社会服务经费到款额达到600万元,年均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援和解决技术难题近60项,年均专利获批10余项,年均各类技能鉴定培训超过20000人次,再次被评为“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2项成果被省政府授予“湖北发展研究奖”,成为唯一获奖高职院校。学校大力开展政策咨询、教育服务引领,为湖北省政府及其他上级部门提供咨询报告15份,学报和高职教育信息发行8000份,支持中西部10所高职院校建设,建成职教援疆品牌——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博州分院,学校学报进入RCCSE核心期刊行列,学校被省人民政府评为职教援建先进单位。在全国率先发布“社会贡献力报告”,从人才培养、技术服务、社会培训、文化辐射等方面设置20多项指标,自我检视社会贡献,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职业教育的贡献力(贡献度)随后进入国家和湖北省绩效测评指标体系。

4.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

学校先后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视频会议、保障实习生劳动权益国际研讨会等14次全国性重要会议上做主题或典型发言。教师中15人当选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教育部装备专家委员会专家。学校当选全国校联会主席团单位、湖北省高教学会高职分会会长单位等,获得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等省级以上重大荣誉18项。

5.内部管理改革成效显著

基本完成了学校章程的修订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设,理清了学校办学基本准则,推进了依法治校和民主治校,实现了制度管理的全覆盖。实施了两轮机构调整和3次干部竞争上岗,进一步理顺了内部机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深入推进了岗位设置管理与全员聘用制,在绩效管理上进行了初步探索,调动了全校教职工的工作能效。大力开展后勤服务管理改革,后勤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渐成型。

6.党建引领作用突出发挥

深入开展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深入推进宣传思想建设,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五好”班子创建、“两访两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委“六条意见”、“两严教育”、“三万”等专题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部门多次表彰,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与思想育人取得突出成绩。学校文化建设成果丰硕,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进一步彰显特色,多个社团被评为省级品牌社团,学校荣获全省高校“五好”班子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连续两次获评省级文明单位。

(三)“十三五”时期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要真正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学校需要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1.深入加强内部治理,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学校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方面与加快推进依法治教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比仍然差距明显:法治思维淡薄,办学治校中存在较多法律风险和管理洞;部分制度的合法性、科学性、有效性不够,亟需全面完善和修订;一些部门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少数职能部门之间边界不明、接口不畅,统筹协调还需加强;奖惩考核体系不完备,反馈与问责机制不健全,整体执行力和管理绩效仍然差强人意。这些内部治理中的问题,必须也亟待在“十三五”时期彻底解决。

2.系统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现有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项目不多、创新点较少、深入程度不够;教学改革创新的驱动力不强,微观层面的教改不够普及和彻底,教学特色积淀乏力,内涵发展水平与办学地位还不相称;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管理的开放程度不够,常态化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有待确立;教育教学的系统改革和特色建设成效不著,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推进滞后;教育教学的各环节之间,职业技能培养和“工匠精神”涵育的协同性、融合度不够,综合素质与基本职业能力培养仍然边缘化、碎片化。以改革创新提升办学质量,仍将是“十三五”时期学校发展的不变主题。

3.统筹推进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办学保障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后勤队伍建设,加强党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提供坚强人力支撑。坚持共享发展,从结构优化、素质提升、能力增强等方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不断提升教职工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升质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依法治校为保障,以建设国家优质高职为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品牌影响力,立足湖北、引领中部、辐射全国,努力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二)“十三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

实施党旗领航计划,大力弘扬二次创业、实干奉献精神,形成勇于担当负责、敢于创先争优的竞进氛围;同时,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和党风廉洁建设贯穿“十三五”全过程,确保事业健康发展、干部清廉自守、校园文明和谐。

2.坚持创新发展

抢抓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难得机遇,坚持以创新的精神和方法破解难题,以改革精神扫除阻碍发展的藩篱,使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创新助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

3.坚持内涵发展

牢固树立“质量是教育生命线”的理念,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摆在学校事业发展的首要位置,通过深耕细作和特色熔铸,全力打造高职教育品牌。

4.坚持开放发展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积极拓展合作范围,提高合作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国际化水平。

5.坚持共享发展

从解决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大力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增进师生福祉,提升师生获得感, 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三)“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2020年,基本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批专业成为国内同类院校标杆,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完善,校企密切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开放式、综合性、国际化办学特色进一步彰显,学校在湖北的领先地位、在全国的比较优势更加稳固和突出,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优质高职院校。

2.具体目标

 ——办学规模。普通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20000人。

 ——内部治理。建立领导组织体系完备、决策管理体系科学、奖惩考核体系完整、信息传输体系现代、质量管理体系严密,精细化程度深、执行能力强的内部治理体系,基本实现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学改革。基本建成有效通识教育体系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实一体化专业教育体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专业总数稳定在60个左右,设反映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的专业方向10个左右,新建品牌与特色专业10个以上,力争建成一国家骨干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0个以上,争创国家骨干职教集团,新建实训室20个,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左右,60%的专业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新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左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0门左右,国家优质教材50本。

 ——人才质量。“通专”融合的育人模式,“五全”育人格局成熟完善,学生职业精神培育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形成,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达到40个以上,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成绩全省领先,企业对毕业生满意度达到95%,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以上。

 ——培养体系。完善中高职衔接、专本衔接、中—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专本衔接培养学生达到1000人,学分转换积累制度建设取得显性成果,相关课程标准开发位居全省前列。

 ——服务能力。建成主动适应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终身教育基地和高职教育学术及咨询中心。争创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研发中心和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建成10个以上校级科研创新团队、5个以上省级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10个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完成各类纵向科研项目300个,科技成果转化10项,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0篇,各类技术开发服务经费达到3000万元,年均开展技能鉴定培训30000人次。

 ——基本建设。新增教育用地300亩,新增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完成光谷东校区建设,完成校园布局调整及绿化美化,建立资源配置调整机制,优化各项资源配置,实现学校办学条件的全面升级。

 ——智慧校园。建成“未来教室”200个,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程100门,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库3个,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0个,虚拟仿真实训系统12个,全面完成国家、省信息化试点工作任务,建成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示范性智慧校园和教育信息化高地。

 ——队伍建设。教职工总数稳定在1400人,正高职称教师达到100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达90%。省级以上教学团队达到10个,省级以上教学名师达到10人,学校名师30人,武职青年英才50人。建成教授专家工作室、博士工作室30个以上。新建1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具有海外工作经历、出国(境)留学或进修经历教师比例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60%以上。校外各类兼职教师1000人,其中技能名师(大师)、工程师120人。

 ——开放办学。新增20个国(境)外合作机构,10个合作办学项目。引进国际职业标准4个,引进、开发、应用35门专业课程及相关资源。10%的学生实施国际化培养。服务“走出去”企业实现常态化,开展的相关培训和教育达到200人次。学生出国留学达到300人,招收海外留学生200人。将学校打造成湖北省来华留学、开放办学和国际化发展示范基地。

 ——大学文化。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形成与学校提质升级相适应的、具有鲜明“跨界”特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突出职业文化建设,建成“一园三馆”(校友文化园、科技馆、艺术馆、校史馆),力争建成全国文明单位。

 ——改善民生。深化后勤服务改革,后勤服务总体评价满意率达90%。新建一批文体活动设施,完善文体活动条件。完善教职工以贡献为基础的差异化收入增长机制,实现教职工收入增长和学校发展同步。促进教育公平,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和助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就学就业保障。

三、“十三五”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深入落实《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要求,以学校《章程》为基本遵循,以强化教育教学管理为重点,进一步更新治理理念、完善制度标准、创新运行机制、改进方式方法、提升管理水平。通过加强组织领导、优化组织构架、实行分层负责制度、全面加强工作流程规范化建设、全面完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质量监控、深入推进无纸化办公、大力实施信息公开、深入实施精细化管理等,建成领导组织体系完善、决策管理体系科学、奖惩考核体系严格、信息传输体系现代、精细化程度高、执行能力强的内部治理体系。

1.实施规范化管理建设计划

 ——全面加强依法治校。持续开展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学习贯彻,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有关要求,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建设和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水平。

 ——优化完善决策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等议事决策机制,加强教代会的决策与民主监督作用。不断增强和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在学校办学中的作用。

 ——优化完善组织构架。根据办学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内设机构,进一步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权利,进一步完善发挥非常设机构的作用,完善分层负责管理体系,建立分层负责管理制度,加强层级监控与督办,突出管理与考核,全面提升学校执行力。同时完善二级学院自主治理、实体化发展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突出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以学校章程为依据,按照“合法、科学、统一、规范”原则,通过“立、改、废”全面完善学校相关制度。根据办学发展需要,重点加强绩效考核制度、风险安全制度、过程管理制度、服务保障制度、统筹协作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学生创新创业和成长成才支持制度建设。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配合制度修订,重新清理、优化或重构工作流程。在制度优化和流程重构的基础上,制定各单位工作服务手册,建设一系列工作标准。

2.实施数据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以教育事业统计年报、资产统计年报、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专业建设数据库、人事管理数据库、学生管理数据库建设为基础,建立学校数据管理中心,全面推进重要数据建设与运用工作,彰显大数据在学校科学决策和精细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深化信息传导管理。研究信息内容构建的要素,提高信息的科学化、规范化、简明化水平,从内容上保障信息传输质量。修订完善信息公开管理办法,修改学校各主页分层进口,优化信息公开传输途径,对能通过网络公开的内容全部网上公开。在各单位设置宣传架、便民柜等,实现师生对需求服务或信息的及时获取。完善人性化的标识系统,减少询问和误导,实现信息的显现流通。

3.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建设计划

根据产教融合办学发展需要,以理事会、校友会和基金会等为抓手,探索创新社会力量参与的办学体制机制,探索完善灵活多样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工程

深入落实国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关要求,通过骨干专业、优质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精英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创新等系列计划,进一步完善专业企业共建、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习,体现工作过程化、信息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1.实施骨干专业建设计划

加强专业与区域内相应行业的对接联系和互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根据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专业调整改造,推进专业的跨界整合、协同发展,围绕服务“中国制造2025”,适应数字化智能化制造需要,瞄准产业发展现实和未来需求调整专业、培养人才。新设专业方向要反映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趋势,重点突出在湖北有行业背景,在学校有建设基础,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能源利用等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在加强专业整体设置调整的基础上,分期遴选20个左右适应经济转型、技术升级需要、紧贴产业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社会认可度高、专业基础好、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在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研与技术开发应用、实质性国际化办学等方面开展重点建设。

2.实施优质课程建设计划

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的机制,按照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习,体现工作过程化、信息化等要求,在继续加强项目化课程建设,创新加强信息化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精品资源课程等品牌化课程打造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根据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的要求,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在建设操作上,全面加强课程各要素环节建设,重点加强课程负责人建设,突出加强课程建设管理。

3.实施质量管理改进计划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各方面、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严肃和规范日常教学运行管理,建立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育教学诊断和改进工作。开展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诊改试点建设,建立二级学院自主诊改、学校抽查复核机制,加强自我诊断改进学习研究,打造内部诊改专业团队,突出改进的考核奖惩。不断健全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完善多元参与的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持续加强年度质量报告的量化程度、可比性和可读性,提升报告的质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单元和环节之间的统筹协调与指导,实现思想教育和专业教学融渗。

4.实施技术技能精英培养计划

在实现全体学生全面合格的基础上,实施“英才计划”,培养技术技能精英,培养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培养有特殊专长的优秀毕业生。大力开展多样化、多途径、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试验,深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小班制和分层分类教学等提升整体教学水平,通过开设精英班、技能大赛培训强化营,建立专业活动社团等措施,通过导师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基于项目的学研一体化等形式,大力推进精英人才培养。

5.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计划

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的需要调配师资、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课外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成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设立学生创新作品展示区,展示学生创新成果。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各学院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探索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认定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发明创造等成果,且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导师辅导、联系支持等扶持。

6.实施素质教育建设计划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成立通识教育中心,统筹指导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规划与管理。统筹规划素质教育活动、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安全教育等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培养的协同效力。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职业精神培育机制。加强文化基础教育,构建以产业文化育人为特色的文化育人工作体系,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有机融入文化校园建设和文化育人工作中,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主题实践活动、专业教学渗透、学生日常管理、顶岗实训实习、社团活动等载体,创新多样化个性化文化实践活动育人模式,完善全景熏陶、全程渗透、全员育人、全面影响、全体受益“五全育人”格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安全教育,推进实施学生网格化管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开设校本课程。

7.实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计划

深入落实国家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有关精神,按照系统化培养理念,利用学校在中职、高职以及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四年制学生的教育实践经验,从招生考试、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配备、实训建设、素质培养等方面深入改革创新,构建对接企业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标准化体系,衔接中职教育,沟通高职本科教育,融合企业岗位培训教育、促进学生技术技能水平、职业素养不断提升的现代化培养通道和层次培养体系。利用学校名家、大师的学术和育人积累,开展与本科高校合作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方向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在完善人才成长体系上取得更加丰富的经验。积极推进非学历教育建设,不断拓宽和完善继续学习通道。对照四年制高职办学标准,完成举办四年制高职教育的各项准备,竭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层级及办学能力。

(三)产教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深入落实国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有关要求,通过优化校企合作机制、拓展校企合作平台、丰富校企合作内容等,进一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科学创新、专业课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升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以“集团化办学”、“校园(工业园、科教园)融合办学”、“校地合作办学”、“产教合作办学”、“校校合作办学”等为载体,探索完善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学院和专业建设,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重点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

 ——推进合作平台建设。推动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完善“千人千企”联络合作机制企业家校友联系合作机制

 ——新建开放性实训基地。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发展规划项目和省级建设项目,建成开放性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电商物流实训基地和现代服务技能实训基地扩大合作办学深度广度,通过人员互聘、平台共享,探索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集团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争创国家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实训教学建设。提高实习实训装备水平,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入开展实践性教学,全面规范实训环节管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数50%以上,顶岗实习累计时间以半年为主,保证学生实习岗位与其所学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基本一致。

(四)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按照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转换的有关要求,应用科技大学建设的有关标准,努力使学校科研组织、科研人才、科研类型等结构更加完善,科研能力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以及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把学校建设成为主动适应武汉城市圈乃至中部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终身教育基地和高职教育学术及咨询中心。

1.实施科研与技术服务能力建设计划

 ——提升科学技术研究水平。将应用技术研究和专利申请放在首位,鼓励应用技术研究。持续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研究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开展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和相关标准建设的理论研究。引导教师围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做好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培育,遴选一批教学改革项目,进行重点扶持,评选学校教学成果奖,择优入选国家和省教学成果奖孵化库。

 ——提升技术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区域产业需要,依托学校品牌专业优势,大力加强各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以服务企业发展为目的,依托学校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提升服务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的能力。以创新团队、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所)等为载体,加强对优势和特色专业领域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打造省、校、院三级科研创新团队。

 ——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出台技术成果转化支持政策,通过校级科技孵化器或科技创业服务站,实现技术成果的孵化与成型,与行业企业的建立起有效性校企合作,及时推介学校的最新科技成果、专利项目等,争取在新技术推广、技术服务、专利实施等方面实现创收。加强13个应用技术研究所的运行管理,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究、开发、推广和服务

2.实施社会培训与服务能力建设计划

整合资源,完善制度,构建继续教育与培训体系,积极开展多元化办学实践,面向多类人群研究教育培训服务项目,加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发展多样化的职工继续教育,为劳动者终身学习提供更多机会。配合“走出去”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以湖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项目办公室、全国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为依托,联合职教研究所及各类职教专家,采用互联网、远程培训等创新服务管理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打造职教师资培训品牌。加强公益性培训与服务,发挥场地、设施、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网络及教育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服务。开发社区教育教材,面向社区成员开展与生活密切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民主法治、文明礼仪、保健养生、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教育活动。积极探索,结合学校现代服务类和食品类专业特色率先开展老年教育。与社区教育机构探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3.实施职业教育引领辐射建设计划

充分发挥学校职业教育研究院等专门研究机构、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湖北省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网、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全国高职院校创新联盟、现代学徒制研究中心等平台,不断提升职教专业与课程研究和咨询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教育引领与文化辐射能力,加强对中西部职业教育的支援建设,扩大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影响,重点打造教育援疆项目、教育精准扶贫,形成一批社会服务优质品牌。

(五)发展支撑能力提升工程

探索构建社会支持体系,通过争取和开展各类项目建设、资源优化整合、校园绿化美化,实现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环境的全面优化,实现学校各项办学条件的全面升级,实现发展支撑能力的全面提升

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达标和全面升级的要求,继续加强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改造。完成葛店三期土地征地,完成给水增容和电配套,完成“清凉工程”和美化亮化工程,完成其他各项教学生活设施维修改造升级。不断优化教学条件,加强教学设备投入,保持教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每年增长

2.全面增强办学发展支撑能力

全面增强借助外部资源发展的能力,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葛店开发区等政府资源,依托校联会、职教学会等社会组织资源,联合合作企业资源推动学校的办学发展,探索建立多方参与的社会支持体系。争取重大建设项目来提升学校发展能力,如积极争取国家优质学校建设项目、国家湖北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各类建设项目等。同时加强项目储备,完善项目管理,以项目为抓手,增强学校发展支撑能力和统筹建设能力。大力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强各类资费清缴,全面提高经费保障水平,推进基本教学条件改善和学校综合改革发展。力争“十三五”期间,年均办学经费突破4.5亿元。

3.全面优化各项资源配置

深入查找校企合作办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文化育人等学院之间、专业之间不平衡问题,查找教育教学资源投入与人才培养绩效之间的不平衡问题,查找职责职能与管理能力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加强公共资源开发与整合,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平台和资源服务。重点加强对校产、教室等共享资源的集中管理与统一调配。打破学院间的分割,在教师的使用上实行帮扶机制,建立院系间支援教师机制,完善相关管理措施和制度。在扶优扶特扶强的同时,加强学校的综合协调与整体发展。

4.深入推进光谷东校区建设

按照“特区思维”,通过综合统筹与创新,将光谷东校区建设成为以教学实训为主、学产研结合的科教园区。完善光谷东校区建设,完成规划征地计划,建设图文信息楼、食堂、综合实训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等规划项目,全面改善科教园区教学、科研、生活等基础条件。根据葛店开发区产业发展需要,整合职教集团资源,利用自身优势资源,不断拓展光谷东校区的技术培训、创业孵化和综合实训功能,重点建设开放性大型综合实训基地、蚂蚁工坊等项目。

(六)智慧校园建设工程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升级计划、信息化教学推进计划、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计划、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应用计划、师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全面完成国家与省信息化试点工作任务,建成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实验校”,成为全国职业院校示范性智慧校园和教育信息化高地,支撑与推动学校整体战略发展。

1.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升级计划

完成校园无线网建设,实现校园网(有线、无线)全覆盖。不断增加校园网出口带宽。按照满足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的要求逐年对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信息化改造。

2.实施信息化教学推进计划

加强信息化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和应用在线学习平台,鼓励和引导公共选修课开展网络教学。探索信息化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支持服务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基础上每年立项建设一批信息化教学示范课程。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混合式学习,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3.实施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计划

大力利用国家教学资源库,开发省级职业教育资源库和校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公共基础课、部分专业课优质资源的大范围共享。全面完成通信技术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省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建设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应用,在其他专业实训中的“三高(高成本、高危险、高污染)”、“四难(难下去、难动作、难看见、难再现)”领域,选择应用或自行开发替代性虚拟仿真实训系统。

4.实施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应用计划

建立以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与治理体制机制;建立涵盖学生、教师、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基础数据库,实现公共数据统一、共享,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数据分析与科学预测系统,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推进智慧校园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覆盖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资产管理、校友管理、能源管理等校园主要业务治理领域,促进学校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的现代治理体系。

5.实施师生信息技术能力提升计划

针对不同专业制定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标准和达标计划,并建立评测系统,将学生的达标计划与专业培养方案无缝对接,到2020年,学生达标率达到90%以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到2020年,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不低于40小时/年。建立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系统,采取主动与预约相结合的技术咨询与服务机制,确保给每个教师及时提供技术帮助。

(七)人才队伍强校工程

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创新的内外部环境,健全专任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体系完备并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通过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人才职业化培养计划、名(大)师队伍建设计划、“双师双语”队伍建设计划、高水平干部队伍建设计划等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结构优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

1.实施高水平人才引进计划

完善特殊人才引进政策,开辟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公开招聘或引进博士、教授、副教授、技能专家等高端人才。定期向社会发布兼职教师需求信息,继续完善兼职教师信息库。建立校外兼职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推进紧密型合作企业选派技术技能型人才到学校兼职的合作计划,积极聘请行业企业技术大师、能工巧匠和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2.实施人才职业化培养计划

建立人才培训培养发展体系,完善人才队伍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管理,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遴选有技术尖端领先的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校内培训+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采取教学名师一对一帮扶、停课学习等方式加强培养培训,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政策,基本教学规范,现代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手段培训力度。动员合作企业将职工教育培训交由我校承担,吸引企业与学校共建共管职工培训中心。进一步优化辅导员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3.实施名(大)师队伍建设计划

完善各级教学名师选拔任用机制,重点实施“武职青年英才计划”和“武职名师计划”。加强专业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管理制度。完善骨干人才队伍培养制度,培养造就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才,扶持培养文化体育艺术活动骨干教师开展创作研究、展演交流、出版著作,青年文化体育艺术骨干人才。

4.实施“双师双语”队伍建设计划

完善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制定和执行反映学校发展水平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推进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不断完善教师在职进修和企业实践制度,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教师的长效机制。努力争取国际交流计划项目,采取双语教师发展申报制度,组织校内双语教师培训班,选派有志于发展双语教学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到海外交流、学习和培训,拓展教师国际化视野,提升教师队伍国际化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

5.实施高水平管理队伍建设计划

制定管理人员专业标准与工作要求,引导管理人员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深化干部队伍选拔任用制度,遴选一批35岁以下、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作为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提高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完善干部教育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干部到国内外著名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的培训。探索建立管理干部激励制度,开展“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建功岗位能手”等评选表彰活动。探索管理服务干部到二级学院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探索职员制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的目标考核,把考核结果与干部任免、培养培训、收入分配等结合起来,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意识,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动力。

6.实施人才管理机制创新计划

建立各类人才的能力素质标准,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创新人才评价手段,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完善管理人才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等办法,推行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建立以岗位需求为主导,人事部门宏观调控,各类人员公平竞争,人才选择发展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设统一的人力资源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各类人才档案管理服务系统,推进人才业绩档案制度,逐步实现人才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坚持能力、水平、业绩与待遇标准挂钩,完善分配绩效改革制度。坚持“多劳多得、干好多得”的差异化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党政群团考核、教学单位考核、中层干部考核、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等内容,推行单位(部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建立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台帐,实现“业绩导向”的人事分配改革目标。

(八)办学国际化拓展工程

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教育改革发展,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的应用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面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1.建立国际化的专业和课程体系

学习和引进国际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优质专业课程以及配套的教材和数字化教育资源与国(境)外大学联合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在建筑、机械、电子等专业领域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使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覆盖绝大部分骨干专业。进一步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机制。从骨干专业选拔优秀学生开展国际化培养试点。

2.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每年为部分教师组织英语强化培训,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有计划地选派管理干部出国(境)访问交流。进一步完善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继续举办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为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3.构建服务“走出去”企业机制

全面调研湖北省“走出去”企业国际化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制定服务省内“走出去”企业的规划。与“走出去”企业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伙伴关系,为其提供国际化战略咨询服务和员工在职培训,或与其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以及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4.建立来华留学和对合作办学示范基地

开展“一带一路”教育法律、政策协同研究,为沿线各国学校和社会力量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提供政策咨询。与发展中国家学者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增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的理解。在学校优势专业领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院校教师和企业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援助。新增短期海外留学生项目,在机械、电子、工商、建筑等专业领域开展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大力招收国(境)留学生。力争将学校打造成为湖北省来华留学和合作办学示范基地。

(九)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

遵循育人性、整体性、特色性、继承与发展原则,推进形成与学校提质升级相适应的、具有鲜明“跨界”特色的具有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风范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形象文化,使包含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管理与服务人员工作作风的校风状况进一步改善,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文化品位显著提升。

1.铸造“厚德、笃学、求实、拓新”的精神文化

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成立校史研究与编撰专门机构,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加强校史史料、实物档案、校友资料的征集、编撰工作和校史校情教育工作,建设网上校史展览馆,充分发掘、发挥校史育人作用。拓展校友文化,加强校友会建设,充分利用校友的文化信息资源,传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加强校训的宣传教育,拓展实践载体,发挥校训的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与影响力,使之成为全体师生工作、学习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规范。宣传学校的办学思路、办学特色和发展规划,促进师生、校友对办学理念高度认同,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和动力源泉。进一步明晰人文类专业的发展定位和思路,促进学校人文类学术机构、学术组织、学术期刊的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成果,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建设,达到文理渗透、相得益彰,全面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2.铸造融渗法治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制度文化

以制定出台《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章程》为契机,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体现武职特色的现代高职制度体系,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推进学院管理重心下移,依法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基本权益和切身利益。强化学院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有效贯彻和落实。推行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检查监督,依法处理违纪违规人员。定期整理和汇编学院及各单位的制度文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法可依,逐步实现规章制度与学院长远发展目标之间的深度契合。通过探索建立具有武职特色的现代高职制度,努力建设科学、规范、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各项制度高效、有力执行的良好局面,营造充满法制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制度氛围,使“关爱师生、方便基层”成为校园风尚。

3.铸造健康向上、文明有礼、充满活力的行为文化

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结合学院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办学思想和理念,通过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挖掘行为文化育人内涵,提升全校师生行为文化。精心培育具有武职特色、反映学校师生价值追求的优秀文化活动品牌,努力形成符合广大师生实际需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积极汲取社会先进文化元素,邀请文化大家、学术大师、技能大师、行业尖兵来校举办高水平的讲座、报告,邀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提升文化活动的文化品味和艺术水准。指导各二级单位结合自身实际和专业特点,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学院文化和部门文化。吸引、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到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内涵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受感染、被熏陶、得触动、有改变。通过规范公共行为,深植文明有礼意识,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树立文明行为。大力提高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使师生员工追求健康向上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铸造大气严谨、专注求精、不可替代的形象文化

全面修订推广《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形象设计(VI)手册》,规范使用学院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积极探索和实时推出学院视听识别系统(AI),加强名片、办公用品、办公软件、宣传片、纪念品等学院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学院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督查。做好校内建筑的内部装饰,注重彰显武职形象文化内涵。结合现有条件,做好校园环境与景观的整体设计,规划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学校传统、彰显学校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校园重点景观,加强校园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综合治理、安全稳定工作,建设卫生、文明、安定的和谐校园。加强对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引导、管理、开发、应用,输出武职形象文化,让社会形成武职“大气严谨、专注求精”的固有印象。

(十)民生工程

关心师生生活,关注师生成长,努力实现教职工收入增长与个人贡献同步,与学校发展同步,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步,全面改善师生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和环境,不断增强学生就学基本保障,提升师生幸福感和获得感。

1.加强和谐校园建设,优化学校办学环境

大力倡导和谐友爱互助的团队氛围和校园风气,提升后勤服务和管理水平,努力推进“环境优美、和谐有序、宜居宜学”校园建设。加强安全校园建设,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2.加强文体活动,提高教职工精神生活质量

不断适应教职工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以增强教职工体质、促进身心愉悦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环境建设,新建一批文体活动设施,改善文体活动条件,引导教职工广泛参与文体活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增加教职工收入,提高教职工物质生活质量

在整体提升教职工收入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构建按贡献大小决定的差异化的教职工收入增长机制,推进更加合理公平的收入分配。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合理配置和使用资源,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条件。

4.完善学生关爱体系,提高学生在校就学能力

严格落实国家各项帮扶政策,不断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做好奖、助、贷和勤工助学等工作,不断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就学能力,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建引领,为学校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全面推进学校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及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1.不断加强党的基本建设

加强党支部建设,实行基层党组织工作考核制度,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健全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机制,切实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大力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建立党员管理监督和民主参与党内事务的长效机制,以党代会常任制试点为契机,充分调动全体党员参与党内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拓宽党内民主渠道,创新党内民主形式,丰富党内民主内容,加强党内监督,改进工作作风,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3.着力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坚持和完善学校各级管理干部培养培训和竞争上岗及轮岗制度,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党务行政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后勤服务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等队伍的水平和能力,加强履职尽责监督与考核,提升执行能力。

4.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拒腐防变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二)完善制度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学校制度体系,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校理念,提升学校法治化水平。创新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校务公开和审计监察工作机制,为学校科学发展提供监督和保障。

1.全面完善制度建设

完善学校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的决策目标体系、权责明确的执行责任体系和严格有效的考核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符合法律规定的学校章程和制度,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教育救济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依法保障教师、学生申诉、复议和诉讼等权益,为学校创造安定和谐的法制环境。

2.深入实施民主管理

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行政管理、民主监督”的管理体制,健全“以德治校、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在学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代会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在学校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主人翁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突出作用,进一步发挥离退休教职工的积极作用。

3.不断加大责任追究

进一步强化学校各部门、各工作岗位的责任意识,不断改进工作作风,高度重视广大师生员工的日常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积极预防失职失责行为的发生,加大审计监察力度,不断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目标远大、任务繁重、使命崇高,必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源整合和优化支出结构的力度,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各项建设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1.加大资金筹措渠道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政府部门增加对学校投入,承接更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加大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力度,适时优化办学成本分担机制,争取与学校深度融合的企业、校友和社会热心人士对学校更多的支持,构筑渠道广泛、稳定有效的资金筹集和资源配置体系,不断培育新的办学增长点,增加办学收入。

2.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完善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加强规划执行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1.加强规划的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整,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总结反思;建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的专项自评小组,督促检查各项措施的实施情况,评价实际效果,检查反省方法措施,修正调整规划的实施办法,主动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不断改进提高;各单位具体细化五年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各教职工全员参与规划的实施,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加强规划的宣传动员

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广泛宣传“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发挥整个规划体系在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精神、科学发展等方面的引领功能,激发师生员工参与规划实施和学校建设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加强规划的分解落实

加快编制和完善各专项规划和各单位规划,共组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完善规划目标的监督与考评机制,注重规划的落实与目标工作的衔接,进行规划逐年分解,具体落实。组织开展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规划实施期间由于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按有关程序修订。

4.完善项目支撑体系

制定分工明确、衔接有效、操作性强的规划实施方案,着力构建项目支撑体系,把“项目兴校”作为加快学校发展的战略任务,完成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加大项目落实力度,不断完善“十三五”规划项目的制定与分解,强化项目目标管理,落实责任制,对重点项目和计划进行全程跟踪。